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正式下映,打破了中国影史多项纪录。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哪吒2》累计总票房154.4亿元,总观影人次3.24亿,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中国影史观影人次冠军、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位、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榜冠军。
《哪吒》系列电影的热映,犹如一束火把,点燃了无数观众对国漫的热情。正逢高招季,国产动画的崛起会不会激发广大考生报考动画相关专业的热情?考生和家庭对此了解多少?就让我们通过《哪吒》系列电影背后——中国动画高等教育体系的一次集体“亮剑”,来看他们怎样为国产动画打造坚不可摧的“万龙甲”。
专注
票房奇迹背后的“硬核输出”
《哪吒》系列电影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中国动画产业顶尖人才集结的必然结果。
展开剩余88%世纪之交,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产业链不完善、资金匮乏、人才短缺和创作理念落后等问题交织,使得中国动画产业遭遇一系列严峻困境。
经历产业调整期后,2004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4所高校成为首批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产动画进入发展高峰期,并逐步形成了以网络动画为核心、动画电影为重要支撑的新格局。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9.56亿元票房重振市场信心;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更以50.35亿元登顶中国电影年度票房榜……这波创作浪潮的背后,是三代动画教育者在造型体系构建、工艺传承创新、跨学科培养模式等方面长达60余年的体系化积淀。
专业院校学科体系逐步完善,三维动画、数字合成等技术的教学不断升级……如今,中国动画教育正在转型与升级中发展壮大。
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将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评估置于更为核心的位置,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在艺术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深刻变革,动画教育体系已逐步构建起一套更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大量综合素养全面、学习能力突出,兼具深厚文化底蕴与敏锐审美感知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138家制作公司、4000多名工作人员中,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成都大学、四川传媒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撑起了《哪吒》系列电影从动画制作到海报设计的全流程。
中国传媒大学2006级动画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场景设计师刘星,为了表现陈塘关大门整个场景同一角度好几种水流的形式,在设计时常常会陷入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甚至不计成本和时间。
《哪吒2》陈塘关场景概念设计。图片来源:微博@哪吒之魔童闹海
吉林动画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分镜导演于淼,负责哪吒、敖丙等重要角色及精彩段落的分镜设计,深入理解角色性格,使动作能准确传达角色情感。
……
一个个高手背后,是中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多年系统化培养的缩影。
以广东为例,作为动画产业大省,该省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有60余所。其中,既有拥有国家级一流动画本科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也有办学规模较大的暨南大学、广州财经大学等。广州美术学院专注美术设计与视效,暨南大学强调整合原创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则注重动画叙事能力和复合创新能力培养。广东财经大学更是另辟蹊径,开设“影视产业概论”“文创产品开发”等课程,培养懂创作、会运营的“全能选手”。
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则让高校课堂与商业大片无缝衔接。四川传媒学院按照“根植传媒、园校合一、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发展思路,将“成都影视城—影视硅谷超高清基地”建在校区,与师生共享科研教学场所及设备设施,积极推动成果孵化,师生得以深度参与《哪吒2》制作。
跨界
当实验室思维遇上艺术基因
导演饺子(原名杨宇)和音乐制作人阿鲲(原名陈鲲)的跨界故事,完美诠释了突破学科边界的无限可能。
《哪吒》系列电影的导演饺子。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饺子,将实验室的严谨带入了动画创作。大学期间的“试错”,让他确认了对动画的热爱,“弃医从艺”的经历非但没有让他丢掉一个医学生的理性与专注,反而成为了他创作的支撑——实验室里培养的精密推演能力,被创造性地转化为对电影特效的极致追求;解剖学知识则让哪吒“重塑肉身”的场景兼具视觉张力与运动生理逻辑。
《哪吒2》音乐制作人之一阿鲲的跨专业学习经历,则展现出了大学提供的开放平台为跨界探索提供的丰富可能。
从小,阿鲲就在钢琴键盘和计算机键盘之间“双栖”。2003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他,在这所典型的理工科大学意外得到了宝贵的“作曲家必备初级训练”机会——学校居然有一支多达四管编制的大型交响乐团。
带着对音乐的满腔热爱,阿鲲加入了交响乐团,除了负责自己的钢琴部分,还担任指挥助理,借此把所有乐器都摸索了一遍,经历了一个作曲家的必经阶段。除此之外,他还时常去四川音乐学院蹭课,将音乐制作与计算机技术融会贯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考入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首听完让人食指大动的“开饭曲”,到《流浪地球》宏大空灵的背景音乐,再到如今《哪吒2》中电子与民乐融合的配乐,阿鲲将自己的工科思维和音乐制作的技术手段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融合。
融通
不可忽视的高职“隐形战力”
《哪吒2》制作过程中,138家中国动画公司被分解为36个创意细胞单元,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凭借扎实的细分技能,如材质贴图、灯光渲染等,成为部分单元的执行主力。
事实上,从执行制片人到动作指导,从3D建模师到后期制作,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及在校师生撑起了这部国漫大片的半壁江山。
参与《哪吒2》部分制作的安徽追梦动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追梦动画”)宋亮亮等3名创始人,均毕业于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该公司25名年轻员工,大多是来自当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则为影片输送了执行制片人刘潘、动作指导苏沂等核心成员。
追梦动画创始人宋亮亮和动画师苏飞、杨军、李帅(从左至右)展示《哪吒2》制片方寄来的签名纪念海报。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只是全国269所高职院校动画专业集体发力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动画影视类相关专业已覆盖全国17.32%的高职院校。
《哪吒2》的爆火,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看到了动画专业的未来。
在高职院校,动画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课程,包括素描与色彩等基础课程,动漫运动规律、MG(动态图形)动画等专业课程,以及玛雅(Maya)等动画软件技能类课程。此外,校企合作订单班等产教融合课程,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实践经验。
在系统的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影响下,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供给动画制作的多个环节,除动画师外,毕业生通常还可以从事特效师、角色设计师、场景设计师、3D建模师、后期制作师、游戏美术师等多种相关职业。
未来
下一站,人才培养如何破局
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教学体系的变化。高校如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将AI应用融入日常教学?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设置有国家级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可以接触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先进设备。今年,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增“AIGC与动画创作”方向,直指行业技术前沿。
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媒体体验中心。图片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微信公众号
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动漫设计教研室主任陈晨提示同行们思考:AI更像是一面镜子,教师要思考如何从培养“软件工具的使用者”向孵化“文化内涵的创造者”转型升级。
技术迭代仅是行业挑战的一个切面。《哪吒2》制作“倾尽全行业之力”的现象,折射出动画产业人才分布碎片化与高端人才稀缺的深层矛盾。如何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锻造适配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哪吒2》的辉煌只是起点,国漫崛起的下一站,需要更多中国高等教育力量携手,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有匠心的“动画天团”。正如影片所传递的信念——在这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路上,人才培养的破局,才是国漫真正的“万龙甲”。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见习记者 孙雨新(张滢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于:北京市诚利和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配资股配资-配资炒股平台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